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30:12    次浏览
沿着猴屿洞天岩间流淌的相思溪溯溪而上,在“一岩两树,同根并茂”景点附近,有一座色彩鲜艳、金碧辉煌的古寺,它就是宋代孝宗年间的吏部尚书、端明殿大学士、里人郑丙所创建的“屏山寺”。 屏山位于猴屿村的东南部,因山间有一巨石,如屏拱立,得名屏山。南宋孝宗淳熙十年(癸卯1183年)至光宗绍熙元年(庚戌1190年)间,年近古稀的吏部尚书郑丙寄情于屏山的碧水丹山中,遂以岩为屏,倚山建寺,取名屏山寺。绍熙四年(1193年),郑丙辞官归里,归隐猴屿,并在屏山寺的右侧筑碧玉轩,欣然写下了“长安回首远如天,解榻祗园百病痊。身世本来如寄尔,佛僧同往更悠然。筼筜千个不受暑,岩桂一枝或自妍。长与高人伴幽独,粥鱼斋鼓度流年”的诗句。郑丙故后,屏山寺几经兴废,在清嘉庆十年(乙丑1805年)由郑氏裔孙重修,近年又由旅美里人杨水英女士发动海内外乡亲献资重建,使其重焕光彩,景致宜人。从“左江风光”大门,横跨城潭公路进入雉堞状围墙,就进入山林耸翠、鸟语花香的秀安山境界,再拾级而上,可见山前有一巨石,其形若屏风,上镌“锦屏”二字。绕过巨石,攀上风光殊胜的洞天岩,即到屏山寺。 进入山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小巧玲珑的“福德堂”,旁边一块如屏的巨石上写着“山涛海籁”四个大字,背倚着两座飞檐翼角、相对而建的两层建筑,分别是“天明击鼓催人起,入夜鸣钟催人息”的鼓楼、钟楼。 屏山寺座落在洞天岩东南面。寺前岩石横列如屏,壁立数丈,寺因此而名。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,从南宋年间辟建以来经过三次重修和扩建,如今除保留原来的大雄宝殿、伽蓝殿和大悲殿外,还增建了两层四间宿舍和厨房食堂。大雄宝殿正面有两副楹联,其一:“屏拱喜多姿四面烟云收眼底,山游重有感万家忧乐系心头。”其二:“洞邃峰回万壑松涛连海风,天高云净千秋月色印波光。”大悲殿前楹联写着:“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,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”。 屏山寺建筑玲珑小巧,与常见的寺庙有很大区别。寺前有天然石墙一道,形若屏风,所以又称屏山。屏山多石,寺建于石间隙地,用地局促,仅容主殿一排三间,再无法建筑。因此它的天王殿不是象其他庙宇般建在正殿前面,而是建在正殿左侧,通过钟楼下层到正殿。 它的鼓楼也很特别。在鼓楼的位置有一块巨大的“青牛石”占住了鼓楼的位置,聪明的民间匠师没有像我们今天的“建筑师”那样,大笔一挥来个“平整土地”把青牛“斩首”,而是在大殿和围墙(围墙也是砌在青石上的)间架梁支持,把鼓楼凌空建在石头上方,成为一个没有底层“空中楼阁”。 屏山寺的建筑格局与传统的“伽兰七堂式”也很不同,而是巧妙地利用危岩绝壑依山而就,布局合理、大方自然。天王殿,观音阁、大士殿、念佛堂早已修葺一新,一字排开,看雕梁画栋,雄伟壮丽,观飞角高瓴,翩然欲飞。 穿过天王殿,就到了彩绘绚丽的大雄宝殿,驻足于殿前,看石壁上历次重建屏山寺的碑记,有清嘉庆十年,有清同治二年,最近的也在1983年,其中有一处“宋大学士讳丙郑公建,嘉庆乙丑年裔孙重辟”的题刻更涵盖了屏山寺悠久的历史,石壁前有一株光绪年间种下的百年茶花,是屏山寺的镇寺之宝。茶花树杆粗如大腿、弯曲如弓,高丈余,树冠罩在屏石之上,每年春天,盛开上千朵姹紫嫣红的花朵,远处望去,以为是一片红云飘动在殿前。出寺外,可见寺旁栅立一座碧玉轩,入谷则有滴滴成线的滴滴泉以及“玉免窥月”、“仙桃献寿”、“青牛入寺”、“仙人脚板”、“状元帽”、“济公帽”、“老鹰石”、“笔架”、“签筒”、“观盘”等石景,惟妙惟肖、越看越像。还有蝙蝠洞、滴水洞、洞天岩等奇异洞府。据《长乐县志》记载,该山自然景点有108处,而猴屿岩就集中有大景18处,小景36处。 站在洞山远望,侨乡全境尽收眼底,闽江浩荡,帆樯点点,美不胜收。古寺翩然出石头,青牛背上架层楼。烟绕寒松山径远,轻风催我画中游。天工垒垒雕神供,画屏遥遥写雁洲。更借秋声成一啸,归途犹觉意难休。图/淳 雅穆睦-水西林编辑/林 倩转载请注明出处你的赞是我们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!